看中国男篮的比赛,总有种说不出的憋闷。球在三分线外倒来倒去,就是传不到该去的地方。最近的比赛更是把这个问题暴露得明明白白——后卫线集体“哑火”,赵睿状态低迷场上散步,高诗岩连运球都磕磕绊绊,胡明轩和廖三宁能得分却梳理不了进攻。赵继伟一伤,整个球队的进攻发条就断了弦。
数据更扎心:徐杰打关岛14分钟怒砍0分,高诗岩16分钟同样颗粒无收,连被球迷戏称“鞍山保罗”的赵继伟,十年国家队生涯场均仅3.6分。这些在CBA威风八面的后卫们——徐杰联赛场均11.2分、高诗岩12.4分——到了国际赛场竟成了“窝里横”的典型,得分直接腰斩再抹零。
问题埋在根上。咱们的后卫在CBA凭借灵活和速度能弥补身高不足,可一到国际赛场,面对高大对手立刻原形毕露。徐杰被关岛球员压制得力不从心,郭士强急得直跳脚,赶紧换上廖三宁和程帅澎才稳住局面。更别说碰上欧美强队时,那点身高劣势会被无限放大,连组织进攻都成了奢望。
深层症结在于培养机制畸形。国内青训只顾练体能和基本技术,球员到了国际赛场不会应变、扛不住压。胡明轩视野狭窄、程帅澎攻防失衡、赵继伟持续低迷——这些都不是偶然。而真正有潜力的年轻人如赵维伦,却得不到国家队青睐。难怪球迷自嘲:看男篮传球,活像“等待戈多”,都知道要改变,可谁都不知改变何时来。
杨瀚森成唯一曙光? 当后卫线集体“挂零”,所有人目光都投向这位NBA新秀。他在夏季联赛展现的高位策应与反吊内线能力,恰似破解当前困局的钥匙。篮协也火速征召,哪怕开拓者支持他参赛,争议仍沸沸扬扬——让未来核心冒着受伤风险打亚洲杯,真值得吗?
但把组织重任全压给一个中锋,无异于饮鸩止渴。现代篮球的核心发动机必须是后卫群,而非内线奇兵。杨瀚森再强,若被包夹或接不到球,进攻体系照样瘫痪。治标更需治本:日本有河村勇辉世界杯砍25分,菲律宾靠克拉克森单骑闯关。我们却还在为后卫得分上双开香槟,这差距早非战术问题,而是人才断档的警钟。
国家队需要的不是临时救火队员,而是能稳定输送炮弹的后卫体系。若再不刮骨疗毒,彻底改革青训与选拔机制,中国男篮的“传球困境”,恐怕真要成为代代相传的黑色幽默了。各位觉得,咱们的后卫线,到底差在哪?
股票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