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这个扭转了诸葛亮首次北伐命运的关键战役,至今仍被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热烈讨论。马谡在南山扎营的一个决定,让蜀国付出了惨痛代价。
很多人都在想,如果马谡当时听从诸葛亮的部署,老老实实在大路当中扎营,不自作聪明跑到南山上去,结局会不会完全不同?他真的能顶住魏国名将张郃的进攻吗?
"才高气傲"的马谡
马谡这个人可不简单。在诸葛亮眼中,这是个有大才华的年轻将领。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简单说就是脑子特别聪明,而且特别喜欢谈论军事策略。
展开剩余89%他曾经提出过"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认为打仗不光是拼兵力,更要攻破敌人的心理防线。这种思想在当时可是相当前卫的。
马谡的聪明才智让诸葛亮非常赏识,觉得他是可造之才。
虽然很多将领都不看好马谡,觉得他缺乏实战经验,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但诸葛亮还是力排众议,在这次至关重要的北伐中给了马谡重要任务。
从性格上看,马谡聪明但过于自信,缺乏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他的致命问题不在于不会打仗,而是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
当王平多次劝他不要在南山扎营时,马谡完全没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这种"眼高手低"的特点,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马谡的才华确实不俗,但在实战中,光有才华是不够的。他缺乏的恰恰是在战场上最重要的实战经验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派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他的副将,可惜马谡没有善用这个资源。
街亭之战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终于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北伐时机。
这次北伐的目标很明确:收复汉中以北的失地,最终目标是打到长安,恢复汉室的正统统治。
北伐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很快就投降了蜀军。这个消息一传到长安,整个关中地区都被震动了。
魏国明帝曹叡得知消息后非常紧张,立即亲自带兵西镇长安,同时命令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蜀军。
这个张郃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一位,军事才能极高,连诸葛亮都对他忌惮三分。
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说白了就是特别会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来调整战术,对地形的利用也非常出色。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性。街亭是控制关中的关键要地,占领这里,进可攻长安,退可守陇右,战略价值极高。
所以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守街亭,同时派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副将辅助他。
临行前,诸葛亮特别叮嘱马谡一定要在大路中央扎营,这样既能控制交通要道,又能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水源。
可马谡到了街亭后,看到南边的山势险峻,就决定不按诸葛亮的部署来。他认为居高临下更有利于防守,于是就在南山上扎营了。
王平多次劝说这样做会失去水源,非常危险,但马谡就是不听。
结果被赶来的张郃一眼就看出了战机,立即派兵断绝了蜀军的水源,然后将马谡部队团团围住。
没有水喝的蜀军很快就溃不成军,马谡的部队全军覆没,只有王平带着一千多人杀出重围,保存了最后一点有生力量。
街亭一战,蜀军大败。刚刚投降的三郡又重新落入魏军手中。
诸葛亮不得不撤回汉中,首次北伐就这样宣告失败。按照军法,马谡因为违抗军令,最终被处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名将张郃到底有多厉害
想了解街亭之战,就不得不说说张郃这个人。
如果说马谡是个有才华但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那么张郃就是一个经验丰富、战功卓著的老将了。
张郃最初是袁绍部下,后来归顺了曹操。在曹魏的"五子良将"(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张合)中,到了这个时期,只剩下张郃一个人还活着。
张郃最擅长的就是看地形、识变化、善于利用战场环境来取胜。他长期在北方作战,对各种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
当他看到马谡在南山上扎营时,立刻就发现了这个致命错误。马谡选择的位置虽然高,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水源。
在古代战争中,水源是军队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再精锐的部队也会迅速崩溃。
张郃当即采取了断水战术,派兵切断了马谡部队获取水源的可能性。然后他不急着进攻,就是围困等待,让蜀军自己先乱起来。
等到蜀军因为缺水而士气低落、阵脚大乱的时候,张郃才发动了总攻,一举击溃了马谡的部队。
张郃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识破马谡的错误,更在于他的冷静判断和战术执行。
当王平率领残部鸣鼓自持的时候,张郃反而怀疑有伏兵,没有盲目追击,这才让王平得以带着最后的有生力量撤退。
这种谨慎和判断力,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所具备的品质。
就连诸葛亮也对张郃非常忌惮。在后来的战斗中,诸葛亮多次针对性地制定应对张郃的策略,可见张郃的威胁有多大。
公元234年,在诸葛亮病逝的那一年,张郃在木门道被魏延设伏射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若马谡按兵布阵,结局会如何
这是个千古之问。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大路中央扎营,而不是跑到南山上去,街亭之战的结局会不会不同?
从战术角度分析,如果马谡在大路中央扎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水源充足,不会出现因缺水而溃败的情况。
另外,在平地扎营,军队机动性更强,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比在山上方便得多。
这样一来,即使面对张郃这样的名将,也至少能坚持更长时间,等待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前来支援。
但问题是,马谡部队能否真的战胜张郃呢?这个可能性其实不大。张郃是经验丰富的老将,而马谡毕竟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
即使按照诸葛亮的部署,马谡可能也只是能多坚持一段时间,最终胜负还是未知数。
从更大的战略角度看,即使马谡成功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的北伐能否最终成功也是个问题。
因为魏国已经调动了曹真的大军前来支援,而且曹叡亲自西镇长安,魏国的实力明显强于蜀国。从这个角度看,即使街亭不失,北伐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马谡能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至少不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惨剧。
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在于,它属于那种"胜利收益远小于失败损失"的战役。赢了,可能只是暂时守住一个据点;输了,却导致整个北伐计划失败,前功尽弃。
马谡的"眼高手低",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整个北伐大业。
《——【·结语·】——》街亭一战,不只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人性弱点的一次暴露。
马谡的聪明才智最终没能弥补他实战经验的缺乏和过于自信的性格缺陷。
即使他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面对张郃这样的名将,胜算也很渺茫。
马谡的失败告诉我们: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遵循指挥官的命令、尊重前辈的经验、不自作聪明可能更加重要!
资料来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魏书·张郃传》、《蜀汉史研究》(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国古代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发布于:河南省股票配资开户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